灰霾、沙尘暴与大气能见度的思考

朱博说空气 发表于 2020-4-29 16:17

五一假期将至,人们想外出旅游时,更多的是想观赏外面美丽的风光,换换心情。但遇到灰霾时,再好的风景也变得灰蒙蒙,失去了原有色调和雅致,那时好像心里也蒙上了阴影。就以上海陆家嘴为例,笔者用最普通的手机拍摄普通灰霾天和优良天气下的陆家嘴,简单比对一下大家都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。风景就在那儿,赶上雾霾天,一切还是索然无味。


真实的情况是:我们在城市生活的每一天,不管是待在家里,还是出门在外,都因为或轻或重的灰霾细粒子污染,每个人的眼前仿佛有一道灰窗,看不清或远或近的建筑、风景,本该鲜艳、秀美的景象,失去了物体原有的色度,被灰霾抹灰或彻底淹没。

灰霾是怎么干扰我们视觉的?这就要引出一个名词:能见度。能见度(Visibility)又称可见度,指观察者正常视力下可以清楚看见物体的最大距离,即“可视距离”。气象学中,能见度被定义为大气透明度,同一空气下能见度在白天和夜晚是一样的。

能见度VR

消光系数bext是可以叠加做代数计算的,它的高低通常由空气中的悬浮物(如颗粒物、细微水珠等)的多少来决定。按照消光的原理,可分为光吸收和光散射。按空气中消光的物质分,包括空气中的气体和不同粒径尺度的颗粒物。这样就简单归结为4个部分:

      

公式中,bag、bap气体、颗粒物的光吸收系数;bsg、bsp气体、颗粒物的光散射系数

考虑消光原理,可简化为气体消光、粗粒子消光和细粒子消光作用。

1.气体消光

理论上,极纯净的自然天空中,海平面的大气环境,只存在空气分子的光散射下,服从瑞利散射原理,能见度极限可达150km。除气体散射外,气体中NO2是唯一可吸收可见光谱的气体,并对可见光谱有很强的吸收选择性,由于大量吸收蓝光,因而含NO2的气体常显现为红色、棕色或者黄色,对蓝天有“上色”作用。尽管如此,大气中如果仅有气体的消光作用下,能见度也在约100km。这样的视觉效果下,我们在夜晚可以轻松看到3000颗星星。想象一下古人每个夜晚仰望星河,可以做星象历法,也可以在纯净的天空下,抒发“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”诗情画意。

但是我们现在生活的都市,能见度远不及此,可看到的星星数量不过几十个,这是由于空气中微小的颗粒物群的消光性取决定作用。即使空气中颗粒物浓度很低,这些颗粒也会发生空气中的水蒸气附着的云核效应,使能见度轻易降为50km以下。

2.粗粒子消光

对于尺度较大的颗粒物,如空气悬浮颗粒物,消光原理符合几何光散射,其消光性取决于这些粗颗粒的浓度,如空气中出现沙尘暴时,如出现沙尘浓度可达数几十mg/m3,沙尘覆盖范围的能见度将不足200m。好在这类尘粒由于尺寸大,不能在空中长久停留,风过后就落地平静了。另一种是浓雾天气,空气在高湿天气下,微小颗粒的硝酸盐AN、硫酸盐AS成分会迅速吸湿长大,密布在空气中,可能引起能见距离小于几十m。也是由于浓度尺寸较大,空气中悬浮时间短,一般几个小时后恢复。

3.细粒子PM2.5消光

我们说起的灰霾干扰视觉现象,实际根源是空气中粒径很小的颗粒群(几十至几百μm)。这些细粒子对消光的作用机理非常复杂,需要用到Mie消光理论。所谓的灰霾天,实际是空气中长时间悬浮的粒径较小的细颗粒,可简单理解为PM2.5(粒径小于2.5μm)粒子群,因为与可见光波长(0.38~0.76μm)的尺度接近,而对光的散射作用最强。

如要解析灰霾的消光系数,除了入射光本身的波长因素,更主要的是掌握灰霾粒子群的数量浓度分布(不同尺寸粒子的计数浓度),以及粒子群的化学成分,通过不可复杂的贝塞尔函数进行二者的耦合计算。具体在颗粒粒径分布上,空气中细颗粒群的形成复杂,形成灰霾一般归结为燃烧源排放及其物理化学反应的二次生成物。在粒子浓度分布上,表现为单峰态、多峰态的对数正态分布曲线,像骆驼的脊背。所谓燃烧源,主要大类工业电厂/钢铁、化工厂的烟囱排放、机动车尾气排放、农业秸秆等生物质燃烧、餐饮油烟等。不同燃烧源形成及其衍生的细粒子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,按照消光作用常分为:碳黑BC、有机碳OC、硝酸盐、硫酸盐、土壤无机盐等。其中碳黑类吸光作用最强,主要表现是在不完全燃烧引起的黑烟颗粒,如柴油车等。城市小轿车在冬天可看到尾气白烟,主要是无害的水汽凝结。有文献发现,相同质量浓度的柴油车尾气是普通小汽车尾气粒子消光能力的87倍,对国一或更早标准的柴油车由于排放量大,实际消光能力可达普通轿车尾气的几百倍,可见城市道路需要着重管控不良低标准的柴油车。

PM2.5-能见度关联

灰霾对能见度的影响,笔者对灰霾的成分、颗粒模态做简化假定,使用模型计算给出能见度距离与PM2.5        的简化关系。由结果可见,PM2.5从1到100μg/m3,能见度下降近6倍,PM2.5到1500μg/m3的严重爆表情况下,能见度不足500m。从这个角度,能见度是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晴雨表。

结语

大气灰霾是一种空气中的PM2.5细颗粒弥漫现象,是一类典型的空气污染。PM2.5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为I类致癌物,长期的PM2.5颗粒物吸入对身体健康有巨大危害风险。大气灰霾同时引起空气能见度不同程度的下降,这实际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可感知的信号,这比我们解决看不到的病毒防疫要好很多。从降低PM2.5污染角度,一方面是环保部门组织企业有力管控污染排放;另一方面需要人群个体有力的对建筑场所、交通工具等进行有效的过滤、净化措施防控。

个人体会,随着这次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,我们应该学会反思:(1) 有重视空气的健康意识。不能因为呼吸空气不费力,就忽略空气问题,相反当我们都带上口罩的一刻,就应该想到空气如果存在风险,比水污染、食品污染可怕的多,因为呼吸过程是我们每个人都以空气为媒介“吐故纳新”,空气有问题每个人都无法逃避;(2)有对建筑、交通工具等具有空气保障意识。保护和优化良好的室内环境,需求营造一个可“自由呼吸”室内小环境。当发现空气有问题,应及时寻求解决办法,实际就是防范长期、慢性疾病高风险;(3)懂得尊重自然,善待“公共环境空间”,自觉保护自然环境,只有群体性对“大环境”的长期保护,才可还原生态环境的“本色”,并可以尽揽享受身边的景色资源。

参考文献

1.      白志鹏,董海燕,蔡斌彬,等.灰霾与能见度研究进展. 过程工程学报, 2006.12

2.      朱春,张旭. 机动车排放细微/超细颗粒物消光特性Mie理论研究. 环境科学研究, 2011.6

分享